您好,凯发官网入口主营产品:仓储货架厂,仓库货架批发,重型货架定做,阁楼货架平台,钢结构平台,货架工厂
  • 定制生产仓储货架一站式解决仓储货架定做

全国咨询电话:028-84446696

24小时服务电话:18919565523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凯发官网入口
   手机:18919565523
   电话:028-84446696
   Q Q:445903090
   邮箱:scduocaiduo@163.com
   地址:成都市华冠路200号
产品中心
飞蛇传奇★AH—1系列武装直升机发展小史
来源:凯发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5-04-16 19:53:27

内容描述: 1967年秋的一天,一队北越士兵在丛林里静静地潜伏着,准备伏击美军UH-1直升机队。突然,两架从未见过的直升机斜刺里突然杀出,那奇特的外形和携带的武器让士兵们感到诧异,瞬时,诧...

优质服务:如果您对凯发官网入口及我们的货架感兴趣,欢迎到凯发集团凯发官网来拜访,您也可以来电咨询,我们的员工将竭诚为您提供仓储货架产品的信息和应用知识,使您不仅得到物超所值的货架而且得到我们贴心的服务。

全国销售热线:028-84446696

  

飞蛇传奇★AH—1系列武装直升机发展小史

  1967年秋的一天,一队北越士兵在丛林里静静地潜伏着,准备伏击美军UH-1直升机队。突然,两架从未见过的直升机斜刺里突然杀出,那奇特的外形和携带的武器让士兵们感到诧异,瞬时,诧异就化为了惊恐——雨点般的40毫米榴弹在人群中炸开,7.62毫米子弹像旋风一般扫过丛林……

  这是越战中后期一个普通的场景,那架外形奇特的直升机就是世界上第一种武装直升机——著名的AH-1G“眼镜蛇”。它诞生于美国陆军,却在海军陆战队打出一片天地。

  1965年9月7日,在美国著名直升机制造商贝尔公司的试飞场上,一架外形与众不同的轻型直升机腾空而起,它就是贝尔公司研发的Model-209。几个月后,它有了正式的名称——AH-1G,军方绰号“眼镜蛇”。

  AH-1G是贝尔公司在UH-1“休伊”直升机的基础上研制的。自1967年首次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以来,经过四十余年的一直在改进,AH-1G已发展成能满足陆军和海军反坦克/反舰作战需要的庞大家族。在AH-1G之后,美军又先后发展了性能更好的Q、S、P、E、F、J、T、W、Z等型号,使之成为型别最多、服役时间最长、生产批量最大的武装直升机,其担负的作战任务早已超越了原定的近距火力支援和空中护航的范畴,成为了可遂行对地、对海、对空多种作战任务的“全能战士”。

  20世纪60年代,美国陷入了越战的泥潭。面对广袤的亚热带丛林和神出鬼没的对手,美军广泛采用空中机动战术,投入了大量的直升机,用于运输、机降和伤病员撤离等。战争初期,由于没有加装任何武器,在北越军队猛烈的地面炮火袭击下,直升机损失惨重。1962年1月1日至1972年12月31日十年间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军直升机在飞行中被地面炮火击中达71170架次,除了修复后可接着使用的以外,永久性损失的达2033架。为保护空中机动兵力的安全,给运输直升机护航并有效压制地面火力,美国陆军于1962年10月完成对UH-1的首次改装,在主机舱的外挂架上加装了70毫米火箭发射巢和4挺7.62毫米口径M60机枪,执行低空火力支援任务,编号UH-1B,于当年11月正式投入越南战场。

  北越军队野战防空火力强度很弱,而且多数防空火力都用来对付美军F-4、F-105等战斗机,所以即使看起来有些简陋的UH-1B,凭借着密集的火力也足以给北越军队造成相当的伤亡。不过实战证明,改装的UH-1B虽在护航方面成效显著,但从全方面提升作战效能的角度来看,这种改装纯系权宜之计。单就UH-1B本身来说,由于加装了武器,使得重量和迎面阻力都大幅度的增加,极大地限制了机动性和航程,飞行速度明显降低,战场适应性和生存性方面也有很大的缺陷,以至于在为运输直升机护航时,为不影响整体的战斗行动,无法脱离飞行编队进行攻击,从而给北越防空炮火留下不少可乘之机。为此,美陆军一再要求研发出一种专用的空中火力支援直升机。

  1964年,美国陆军提出了“先进空中火力支援系统”(AAFSS)计划,旨在研制一种速度快、载弹量大、具有完善火控系统和地形跟踪系统的空中火力支援直升机。由于美空军与陆军在关于战场近距火力支援权的归属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空军一直强烈反对陆军拥有固定翼战术支援飞机),所以美陆军对该计划期望颇高。

  为竞标这项计划,西科斯基、贝尔等12家公司争相提出了具体方案,就连以研发喷气式飞机著称、从未涉足直升机领域的洛克希德公司也毅然决定参与竞争,希望在直升机设计制造领域也能取得非凡的业绩,其研制成果就是著名的YAH-56“夏延人”直升机。

  美陆军非常看好YAH-56,该机性能卓越,攻击力极强,但因洛克希德公司片面追求先进的技术指标,研制预算严重超支,再加上当时军费紧张,以致国会山上的反对声此起彼伏。更糟糕的是,在一次重要的武器发射演示时,面对众多高官和重要人士,YAH-56居然将“陶”式反坦克导弹射失。最致命的一击发生在1969年3月,一架YAH-56在试飞高速科目时突然解体,机毁人亡,结果YAH-56项目不得不宣告终止。

  政治纷争和技术困难使AAFSS计划举步维艰,迫不及待的陆军遂决定暂停该计划,转而先发展一种过渡机型来填补AAFSS服役前的空档。参加这一过渡性计划竞标的有凯门航天的HH-2、西科斯基的S-61以及贝尔公司的Model-209等五种机型。

  Model-209的整体结构设计融合了原来的Mode-207和225“易洛魁战士”的设计,如狭窄的低阻力流线机身、双人纵列座舱、机头下方机炮、机身两侧的武器挂载短翼、单发动机、固定式着陆用橇架等,沿用了大量UH-1的系统,包括T-58涡轮轴发动机、传动系统、跷跷板式双旋翼和二叶片尾翼系统等,从而使研制风险和成本大为降低。

  其实早在1960年前后,预见力极强的贝尔公司就开始了武装直升机研发工作。1962年12月,贝尔公司自筹资金,真正开始启动了研制计划,成功设计了以贝尔-47直升机为基础、具有流线月完成首飞。以现代标准来看,Model-207的设计充满前瞻性,已经具备了现代武装直升机的关键特征,如双人纵列座舱、机身两侧的武器挂载短翼和机头下部的旋转炮塔等。1964年1月开始,美军第101突击师对Model-207进行了评估并被其深深吸引,但同时认为其体形太小,发动机功率也不足。Model-207最终被否定,但贝尔公司非常有远见地坚持其设计。1965年1月,贝尔自行投资100万美元,研制了Model-209,并于同年9月7日首次试飞。

  Model-209所采用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但却是把成熟技术融合得最好的一种机型,这使得其可靠性有了很大的保障,不需对技术人员进行特别培训就可迅速进行生产和维护,生产效率因此也有很大提高,这正好迎合美陆军对攻击直升机的急迫需求。经过7个月的试飞鉴定,Model-209最终击败其他4个对手,赢得了陆军的订单。

  起初陆军把它作为“休伊”家族的一个分支,编号UH-1H。不过在几个月后,军方就按传统采用字母“A”作为该机的标识,改为AH-1G,绰号“休伊眼镜蛇”。1966年3月,美陆军宣布AH-1G投产,4月6日与贝尔公司签约生产2架预生产型合同,第一批110架AH-1G的合同也在数日后随之签订。同年底,美陆军又追加了210架AH-1G的订单。

  1966年4月13日,AH-1G开始量产,1967年6月交付了第一架生产型并于同年秋天投人越南战场。至此,“眼镜蛇”终于破壳而出。

  作为美陆军的最初生产型,AH-1G装一台莱康明公司的T53-L-13涡轮轴发动机,最大连续功率为1250轴马力,采用纵列式布置的座舱和武器挂载短翼,机头装有埃默森公司的AH-1G的原型机——Model-209TAT-102A旋转炮塔,机身两侧短翼上共有四个武器挂点,可挂载火箭弹和榴弹发射器(原设计不能挂载反坦克导弹,但曾进行过“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试验、打靶试验和实战试验),能在目视飞行条件下进行昼夜贴地飞行。

  AH-1G沿用了UH-1B/C的旋翼系统、动力和传动装置。由于通用性好,从而为战场上的后勤维修提供了诸多便利。贝尔公司为AH-1G重新设计了流线米,降低了外部轮廓,有效地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

  AH-1G不仅在越战战场上大显身手,同时也取得了进一步改善设计的宝贵战场经验。实战表明,AH-1G要安设新的大口径机炮和更精良的搜索/瞄准仪器、加装BGM-71“陶”式反坦克导弹等。美军还进行了专用的传感器系统(SMASH)以及夜间火力控制管理系统(CONFICS)试验,为未来搜索/火控系统的升级奠定了基础。早期型的AH-1G也暴露出对湿热环境适应不良、故障率偏高等问题。好在这样一些问题在后来的生产时不断得到改进,包括将座舱玻璃改为淡褐色以缓解舱内过热(后通过加装空调系统完全解决)、将尾旋翼从左侧改至右侧以解决机身左右摇摆等。

  AH-1G共生产了1127架,其中34架为AH-1G教练型,93架在改为AH-1Q后又改为AH-1S,197架改为AH-1S,3架改为JAH-1G多传感武器系统越南战场上的AH-1G火力较弱,短翼只能挂载火箭和机炮吊舱型,3架改为AH-l机载截获和火控系统型,l架改成JAH-1G,作为“海尔法”导弹的试验台,并于1979年12月1日完成首次发射试验。

  尽管美国陆军取消了YAH-56直升机武器改装计划(ICAP),但有关技术却被移植到了AH-1G上,重点是配装“陶”式反坦克导弹和夜视系统。1972年初,美陆军提出AH-1G直升机武器改装计划,并将改装型号称为AH-1Q。根据该计划,AH-1Q除装备8枚“陶”式导弹外,还配有机头炮塔用陀螺瞄准具、红外传感器和激光测距仪等,机身长度稍有增加。由于AH-1Q的动力系统并未升级,而新增添的装备又使重量大幅度提升,导致其飞行性能不能够满足陆军要求,所以在92架AH-1G改装为AH-1Q后,美陆军就对其失去了兴趣,转而选择另一种重大改进型AH-1S。

  AH-1S是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美国陆军武装直升机机群的主力,主要特征是驾驶舱盖由弧形改为新设计的平板式,共7块,解决了AH-1G的弧形玻璃反光问题,减少了贴地飞行中被目视发现的可能性;机身两侧短翼下可挂8枚“陶”式导弹;采用新研制的装20/30毫米机关炮的通用炮塔,机炮可由射击手或驾驶员通过头盔瞄准具控制,也可由射手用“陶”式导弹系统的望远镜式瞄准具控制。

  AH-1系列也称现代化型贝尔209,共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改进,1988年依照先后顺序为三个阶段的改型命名为AH-1P、AH-1E和AH-1F。

  AH-1P:系第一阶段的AH-1S。1975年12月,美陆军参谋部公布了一项改进AH-1G的计划,针对由于使用新装备而使重量增加以致AH-1G和AH-1Q飞行性能降低的问题,决定提升“眼镜蛇”的动力系统,计划名称为“灵活性及操纵性改良计划”(ICAM),产物就是AH-1S系列的第一代。

  第一阶段的AH-1S换装了1800轴马力的T53-L-703涡轮轴发动机和新的传动系统,输出功率较AH-1G有较大提升,原本因重量增加而损失的机动性也得以恢复和提升。此外,第一阶段AH-1S还增加了10千瓦变压器、APR-39雷达警告器、改进式贴地飞行仪表板布局、雷达高度表等。从第67架开始,使用了卡曼航宇公司研制的新型复合材料旋翼系统。

  共有198架AH-1G和全部92架AH-1Q被改进为第一阶段AH-1S,称为“S改良型”,美国陆军订购100架新造的第一阶段AH-1S,称为“S生产型”,后来改称AH-1P。另外,根据1978年5月2日陆军的一项合同,62架AH-1G由原西德的道尼尔公司做改装,首批3架于1978年6月16日在原西德交付美国陆军。

  AH-1E:系第二阶段的AH-1S。改进重点是武器系统,即“进一步对眼镜蛇的武器系统加强改良计划”(ECAS),包括新增XM-138挂载武器管制系统(用于控制70毫米火箭弹的发射,也能控制“陶”式导弹的发射),采用新型20毫米口径的M197三管加特林机炮。为了应付新增装备造成的耗电量增加,又加装了一台10千瓦交流发电机,装在机身左侧发动机进气口前的整流罩内。

  AH-1Q是AH-1G的反坦克型。图中可见其短翼下挂载的“陶”式导弹发射筒和机头的光电火控系统,但该型号没有装机炮

  AH-1E增加了XM-138挂载武装管理系统,可控制“陶”式导弹发射.左侧发动机进气口前的状包内装有一台10千瓦交流发电机

  AH-1F:系第三阶段的AH-1S,也是AH-1S的完全改进型。改进的重点是对前两个阶段AH-1S进行的改进(如ICAP、ICAM以及ECAS)等进行整合,并增加了许多新改进项目,包括新的火控系统(激光测距仪和、弹道计算机、平显和头盔瞄准具、低速传感器)、多普勒导航雷达、敌我识别系统、AN/ALQ-144主动红外干扰系统、发动机排气口红外抑制器、闭合回路加油系统和新的保密通讯系统等。原计划在机身上部帆形整流罩前端的突起位置上加装一具霍克威尔公司的AN/AAS-32雷达告警器,后因故未能安装。

  第三阶段的AH-1S后改称为AH-1F。从1979年开始,美陆军共接收了99架AH-1F。此外大部分的各型AH-1(包括378架已交付的AH-1G)都被逐步升级至这一标准。

  AH-1S是美陆军型“眼镜蛇”的最后版本。80年代初,在AH-64“阿帕奇”开始服役后,美陆军决定逐渐淘汰AH-1S、海湾战争后,该型机彻底撤出一线部队,转交国民警卫队。

  AH-1S除曾装备美国陆军外,以色列装备了30架,约旦24架,巴基斯坦20架,韩国70架,泰国4架。

  美陆军的AH-1投入越战使用后,美海军陆战队想到自己所需的武器出现了希望。美国海军陆战队曾用UH-1B实施近距火力支援,因为在实战中体会到UH-1B的种种不足,所以AH-1G的出现很快就吸引了要求甚高的陆战队的眼球。陆战队一向认为其作战任务远超于陆军,尤其是独自作为第一波攻击部队进行抢滩登陆,一定要具有足够的立体进攻能力,在首波突击中对敌岸滩阵地发起立体冲击,在最重要的地段、最重要的时机、最困难的情况下形成一只重拳,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果“撕开口子”,为后续部队向敌纵深进攻创造条件。陆战队将要面临的对手和处境都是极其残酷的,因此对专用攻击直升机更为饥渴。

  1968年,美海军陆战队决定采用AH-1G,这也正符合当时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军购领域所推行的一系列商业规则,空、海军通用的F-4“鬼怪”和F-111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不过,考虑到陆战队面临的特殊作战环境,国防部同意在AH-1G的基础上另外研发一种适合海军陆战队的新机,这就是第一代“海眼镜蛇”——AH-1J。

  美海军陆战队详细分析了AH-1G在越南战场上的损失情况,认为发动机功率不足和携弹量少是造成其损失的根本原因,而且海上的环境与气候对直升机机体的考验远较陆地上严峻。所以,陆战队决定使用双发动机的AH-1G,采用全机防腐蚀设计,有效地抵御湿气、盐分对机体造成的侵蚀,以加强耐用性、安全性以及对临海气候的适应性。

  1968年5月29日,美海军陆战队宣布定购49架双发的AH-1G,军用编号为AH-1J,绰号“海眼镜蛇”,贝尔公司编号209(双发型)。为了加速研制,AH-1J机体结构未作大的改动,但换装了加大功率的T400-CP-400型(PT6T-3“双派克”的军用型)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1800轴马力,同时换装了相匹配的新型主减速器,并采用新的燃油控制管理系统和设备,以提升恶劣与高威胁环境下的生第一代“海眼镜蛇”——AH-1J存性能。AH-1J于1969年10月展出预生产型,1970年中期开始交付使用。1973年初美国海军陆战队又订购了20架,1974年4月至1975年2月间交付,到1978年已生产459架。

  虽然美海军陆战队的“海眼镜蛇”在越战中参战不多,但已充分体现了其多样化的性能。在为直升机突击作战提供战斗护航、武装侦察和在陆战队航空兵“猎杀”任务中的完美表现,更使其声名大振。随后,AH-1J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发射“陶”式导弹的能力。

  AH-1T的诞生要拜伊朗所赐。1972年,伊朗巴列维国王向美国订购了AH-1的改进型,称为“国际型J”。这种升级版AH-1J的改进项目包括新型发动机和新的传动系统、可减少震动的新型座椅、改良的油压冷却系统与新型电子仪器等,装备了M-197三管20毫米机炮的旋转炮塔、M65光学瞄准系统、“陶”式反坦克导弹和新型罗盘等。美海军陆战队决定以这种改良版AH-1为基础并结合其使用经验。发展新一代的“海眼镜蛇”——AH-1T。1975年8月,陆战队正式将AH-1J的改进型命名为AH-1T。

  为了提高有效载荷并改善性能,AH-1T采用了T400-WV-402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2050轴马力,加大了核心部件的强度和使用载荷,使之可承受发动机增加的功率;为了匹配新发动机,AH-1的旋翼直径加大了1.22米,桨叶弦长增至84厘米,比AH-1J加大15厘米;主旋翼桨尖后掠,可有效提升高速飞行性能和降低噪音,但结构仍是跷跷板式;由于主旋翼翼展增长,尾桨桨叶直径长也相应延长;加强了旋翼桨毅,采用与贝尔214相同的新型传动系统。

  由于AH-1T增长的尾桨无法设计成一体成型,便分为前后两段,这成为AH-1T在外型上不同于其它“眼镜蛇”的明显特征。为对应尾桨加长及发动机的换装,座舱与传动系统之间另加了一段30厘米长的机身,以维持全机重心,这使得座舱段位置相对前移,在增加的空间内新增了航电舱和182千克燃料舱。伊朗订购的AH-1J上配备的新型罗盘同样配备在AH-1T上。

  AH-1T在1976年通过美国海军的严格测试并投人生产,共计生产了57架。美国海军陆战队于1978年接收第一批33架,接着订购了第二批24架,原先的一笔15架AH-1J的订单也改为AH-1T。

  当AH-1G在越南大显身手之际,AAFSS计划仍然在缓慢地进行。竞标该计划的机种包括先进而复杂的洛克希德YAH-56“夏延人”、西科斯基的S-67以及贝尔公司由AH-1G发展而来的“眼镜王蛇”(贝尔公司编号Model-309)。

  为了同时满足陆军与海军陆战队的不一样的需求,“眼镜王蛇”有单发动机与双发动机两种不同的构型,分别由当时在役的AH-1以及AH-1J“海眼镜蛇”改进而来。与AH-1G/I相比,“眼镜王蛇”拥有更强大的作战能力、更精密的航电系统和更佳的操纵性能。和“夏延人”一样,“眼镜王蛇”也装备了BGM-71“陶”式导弹,使直升机第一次具备了摧毁主战坦克的能力,可在3750米外发起攻击,另还装有一门20毫米M197三管机炮。此外,“眼镜王蛇”还是“眼镜蛇”家族里第一个具备夜战能力的成员,其机头下方的光电瞄准仪中整合有前视红外系统、电视摄影机、激光测距仪和“陶”式导弹跟踪瞄准仪等,这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

  采用双发动机的海军陆战队型原型机于1971年9月1日首次试飞,而单发陆军型原型机也在次年试飞成功。可惜,在历经了漫长的研发过程和冗长的政治纷争后,AAFSS计划于1973年被取消,“眼镜王蛇”计划遂于1974年宣告终止。单发型“眼镜王蛇”原型机被位于鲁克尔堡的陆军航空馆永久保存,而双发型原型机则在1974年坠毁、虽然“眼镜王蛇”没有服役,但其研发成果却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眼镜蛇”在各阶段的改良以及Mode-409直升机的设计。

  AH-1W是AH-1T的改进型,可执行反坦克、护航、火力支援、武装突击、搜索和目标识别等多种任务,拥有非常良好的耐高温高原性能、全天候作战能力及一定的空战、自卫能力。

  20世纪70年代末,美海军陆战队在使用中深感AH-1T的发动机推力不足,在中美洲或中东等高温地带操作时有诸多限制,但苦于缺乏预算,无法资助贝尔公司做改进。后来贝尔公司自筹资金对AH-1T进行了改良,并于1977年向陆战队租借了一架换装了两县T700-GE-401涡轮轴发动机和贝尔214ST主减速器的AH-1T,试飞非常成功,在爬升率、油耗、单发飞行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高温、高空情况下也能携弹1000千克进行作战,这就是AH-1T Plus的原型机。

  1980年,贝尔公司开始进一步为AH-1T Plus进行武器系统测试。起初,美海军陆战队并未表现出多大的兴趣,因为当时陆战队正热盼换装麦道公司的AH-64“阿帕奇”。由于1981年美国国会否决了陆战队购买AH-64的预算,加上AH-1T失事率逐渐攀升以及海军陆战队内部压力等因素。又恰逢里根政府加速推动快速反应部队建设,贝尔公司最终得到了用于全面发展AH-1T Plus的经费。

  1983年,陆战队认可了贝尔公司对AH-1T Plus所做的全部改装,并正式签署了合同。同年,国会批准陆战队采购44架全新生产的AH-1T Plus,以解决其长期以来攻击直升机短缺的情况。1986年3月27日,第一架AH-1T Plus量产型出厂,军方编号AH-1W,绰号“超级眼镜蛇”。除了44架新机和后来陆续增加的订单之外,陆战队还与贝尔签约,将原有的43架AH-1T提升至AH-1W的标准。AH-1J由于没有办法进行相应的改装,便陆续转入后备役状态。当合同完成时,美海军陆战队的武装直升机机队只剩下AH-1W一种型号,主要作为100千米以内的纵深攻击(主要是40~50千米)、消灭敌方重要目标尤其是装甲部队的突击力量。

  AH-1W仍采用纵列式双人座舱,射击手在前,驾驶员在后,前后舱均设有飞行操纵系统。前舱门在左侧,后舱门在右侧,均向上开启。座椅、驾驶舱两侧及重要部位均有装甲保护。AH-1W仍较多地采用传统指针式仪表,前座装有M-65瞄准议的潜望装置,左侧的一具5X5英寸CRT显示器用于“陶”与“海尔法”导弹的瞄准;后座装有一具平显,可显示飞行资料并充当武器瞄准具,还可使空对空导弹具有离轴发射的能力。此外,两名乘员都配备头盔瞄准具,头盔上还装有可拆卸的PNVS-5或AN/VIS-6夜视镜。

  AH-1W沿用了AH-1J/T以来的弧形座舱罩,虽然空气阻力低于AH-1S的平板座舱罩,但易产生反光而不利于隐身。在抗损方面,AH-1W的机体可承受23毫米以下弹药的射击,配备两个自封油箱,可装燃油1153升。

  AH-1W沿用了AH-1的旋翼系统,但增加了旋翼桨叶弦长,加大了尾桨直径和桨叶弦长,加强了桨毂,桨尖后掠,旋翼噪音明显降低,高速性能也有所改善。桨叶前缘和蒙皮采取不锈钢,旋翼和尾桨在多沙尘地区的抗磨蚀性能大为提高。不过AH-1W仍采用传统的跷跷板式两片旋翼系统,虽然简单轻便,成本低廉,但震动和噪音过大,对机身结构会造成不好影响,对乘员的操作及舒适性等也非常不利,而且操纵灵活性、载重能力与飞行性能也比不上四叶式旋翼系统(4桨叶式AH-1W称为AH-1(4B)W,1989年1月24日首次试飞,但是受经费限制而未能服役,不过为此后AH-1Z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AH-1W的动力装置为两台通用电气的T700-GE-401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1648轴马力,发动机舱外壳采用模块化设计,设有许多大型维修开口,在数小时内可完成发动机拆装;发动机外壳开日的舱盖可叠装成维修平台;发动机排气口设有红外抑制装置,提高了隐身能力。早期AH-1系列将多种与“陶”式反坦克导弹有关的电子仪器装在尾桁内部以平衡重心,而AH-1则将这些电子仪器移至前方机身,使得原先在此位置的20毫米机炮弹舱右移,因此造成机头右侧多出一个突出结构,设为容量750发的弹舱。

  除了换装新型发动机外,AH-1W还有一项重要的改进,就是加装了多种新型航电、电子战系统,包括ARN-118战术空中导航仪、APN154O)雷达信号标示器、APN-194雷达高度计、APR-39(V)2电于支持系统、APR-44(V)连续波雷达警告器、AVR-2雷达警告器、ALQ-144被动红外防御系统、加挂在短翼上方的ALE39型30联装干扰弹发射系统和敌我识别系统等,因此在机身上有不少突出物。

  与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相比,AH-1W受机体设计的限制,载弹量有限,观测/火控系统较为简陋,夜战能力也较AH-64A大为逊色。除此之外,AH-1W的其它作战能力和飞行性能均与AH-64相差无几,在武器运用弹性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1984年初,美国国会批准购买44架AH-1W,1988年8月交付完毕,后来海军陆战队又订购34架。另外,土耳其陆军装备10架,中国台湾陆军也装备有63架。

  AH-1Z“蝰蛇”是美海军陆战队用于替代AH-1W的机种。相对于美陆军的AH-64D“长弓阿帕奇”,AH-1W在技术上过于老旧(美海军陆战队到2001年还有大约194架AH-1W和96架UH-1N直升机在役),面对未来充满挑战的战场,美海军陆战队深感焦虑。

  美海军陆战队一直在为2010年以后寻觅可靠的攻击直升机和通用直升机。AH-1W和UH-1N的联合升级项目——“H-1改进计划”被认为是最好的解决途径。1996年11月15日,“H-1改进计划”合同正式签订,陆战队授权贝尔公司对180架AH-1W和100架UH-1N实施改进。幸好,这两种机型80%的主要组件可通用,包括T700-GE-401C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尾翼组件、复合材料四叶片旋翼系统、燃料系统、集成航电系统和软件、防撞座椅等,从而大幅度减少了后勤支持费用,这对陆战队非常重要。

  其实,早在1979年12月,贝尔公司的技术验证机贝尔-249就已首次试飞,该机在AH-1S上换装了新型四叶片旋翼系统,旨在提高载重能力和机动性,并于翌年的英国范堡罗航展上展出。贝尔公司还计划改进发动机,安装新的瞄准系统,使其具备发射“海尔法”导弹的能力。贝尔公司建议陆军将这些改进应用于当时的AH-1S升级计划中,但陆军仍执意推进“轻型攻击直百升机”(LAH)计划(结果就是著名的RAH-66“科曼奇”于2004年终止发展)。

  贝尔公司随即提出了“眼镜蛇2000”计划,这项计划已涉及AH-1Z上的一些关键设计,例如四叶片旋翼系统等。海军陆战队也被“眼镜蛇2000”所吸引,但限于预算不足,无所作为。好在贝尔公司并未因此放弃,而将眼光投向美国的盟友以寻求海外市场,在德国参与PAH-2(即后来的“虎”式武装直升机)的选型。更重要的机会出现在1993年,英国陆军航空兵为新型攻击直升机招标(这是一个91架直升机、总价值约30亿美元的大合同),贝尔公司和主承包商英国GEC一马可尼航电公司(现并入BAE系统公司)联手合作,在AH-1W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款新型直升机,称为“眼镜蛇毒液”。该型机拥有重新设计的短翼和4个外挂架,每个挂架都可携带“硫磺石”、“海尔法”和“陶”式导弹,这些是英国陆军坚持要求必须配备的武器。

  1995年6月,“眼镜蛇毒液”的设计作了重要改动,换装了4叶片旋翼系统,贝尔公司以此与波音的AH-64D竞争。虽然7月英国宣布AH-64D赢得了合同,但“眼镜蛇毒液”的研制并未终止。根据美海军陆战队的“H-1改进计划”,“眼镜蛇毒液”直接转变成了AH-1Z,贝尔的坚持终于得到了成功。

  AH-1Z的首架原型机于2000年试飞成功。尽管它是AH-1W的改进型,但整个改进工作量不亚于开发一种全新的武装直升机。与AH-1W比较,AH-1Z拥有按照最新技术生产的机身、集成航电系统、玻璃座舱、4叶片旋翼系统和升级的动力传动系统等,航速、航程、机动性、载荷能力、抗损能力和生存能力等都明显提高,尤其是其航电系统己经达到世界最领先水平,与最新的AH-64D“长弓阿帕奇”不相上下,部分方面甚至有所超出。

  最新的AH-1Z“蝰蛇”武装直升机采用4片旋翼,两侧短翼明显加长加厚,翼尖大挂有AIM-9L空空导弹。

  AH-1Z保留了AH-1W的机尾、发动机舱门、整流罩、组合变速箱和前机身,但都经过了修改,重新改进设计了垂直尾翼、变速箱、强化的起落橇架(可承受3.6米/秒的撞击)、主减速器、机身整流罩和短翼,设计了全新的旋翼系统和机舱。其中短翼的厚度显著增加,是因为其内部增设了容量5l加仑(189升)的油箱,从而使AH-1Z的续航力大大延长,作战半径超过了AH-1W和AH-64。

  观测系统方面,AH-1Z用洛马公司的新型AN/AAQ-30“鹰眼”光电目标瞄准系统(TSS)取代了原来的M65光学瞄准系统。“鹰眼”系统位于AH-1Z机鼻的光电旋转塔内,内含一具第三代前视红外系统、一台高分辨率电视摄像机、一具激光目标指示.测距仪和一台激光照明跟踪仪(LST),是目前直升机上最先进的光电探测系统之一。“鹰眼”的最大搜索距离32千米,目标识别距离18.7千米,敌我识别距离9.3千米(TS具有专门的影像处理运算技术,使用时目标识别距离可延伸至26千米,敌我识别距离可延伸至145千米),目标锁定距离约10千米,这些性能都远超于AH-64D的TADS以及AN/APG-78“长弓”毫米波雷达。

  AH-1Z装备有高度集成的航电系统,该系统通过MIL-STD1553数据总线、中央任务处理器以及与机内无线/B调制解调器连接所有的通信、导航和任务系统,能与友军及时传递数据、影像等各种数字化信息,使AH-1Z成为一个战术网络的中继点,大幅度的提高陆战队对战场状况的认知能力和作战能力。

  AH-1Z的座舱设计非常先进,人机界面极佳,整体设计甚至优于AH-64D。前后座舱均装备两台15x20厘米的高分辨率(640x480像素)彩色液晶多功能显示器,具有数字移动地图能力。另有一个小型显示器作为多功能显示器的补充,并可在主航电系统出现故障时提供备份。AH-1Z取消了平显,两名乘员都有着先进的数字化头盔显示瞄准系统(IHDSS),相关飞行/火控信息可投射在乘员的头盔面罩上,不受座舱视界的影响。此外,AH-1Z的座舱还装有伸缩式任务握把,上面设置有与操纵杆相同功能的选择键和武器发射按键。由于前、后座舱配置完全相同,因此必要时可进行任务切换,尤其是当一名乘员因故无法操作时,另一名乘员可代其完成相关工作,大幅度的提升了战场适应能力。

  AH-1Z换装了新型四叶片主旋翼和尾桨;这是AH-1Z与各型“眼镜蛇”在外观上的最大差别。旋翼系统采用全新设计,以两片由复合材料制成的极富韧性的翼颚取代传统旋翼的绞链、吊环等零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可靠性高,维修方便。新型四叶片旋翼使AH-1Z的承载能力与飞行性能大幅度的增加,震动、噪音大为减小。整组主旋翼叶片能进行半自动折叠,使AH-1Z无须人工拆装便能装入舰船和大型运输机进行远距运输,减少了在两栖攻击舰上搭载时的空间需求,大幅度节省了人力需求与飞行准备时间。

  动力系统方面,AH-1Z保留了AH-1W上的通用电气T-700-GE-401C涡轴发动机,但换装了全新的主减速器,配合新旋翼系统,动力输出比AH-1W增加了30%。与AH-1W相比,AH-1Z的有效承载量增加56%,机内燃油承载量增加33%。此外,AH-1Z尾翼部分直接取自AH-1W,但水平尾翼向后挪移了一段距离,且在尾翼翼尖增加了一片垂直安定面。

  AH-1Z延续了AH-1J/T/W对近海环境作业以及防护能力的重视。为了适应未来战场上也许会出现的电磁脉冲武器的攻击和电磁干扰,AH-1Z的飞行控制与航电系统都经过电磁防护遮蔽,并且增强了系统、机身对损伤的承受力和错误自动修补功能。主、尾旋翼能承受23毫米炮弹打击,主传动轴、主旋翼轴都能承受12.7毫米于弹的直接命中;燃油系统能承受20毫米炮弹的打击,油箱为自封油箱,并有完善的灭火系统;机上安装有惰性气体产生系统,可在必要时制造惰性气体并注入油箱,以降低坠机或油箱被击中时燃油爆炸的几率;传动齿轮箱在外壳被击破、润滑油完全流失的情况下仍能运转30分钟,使飞行员有机会脱离战区或实施迫降;机身座舱部位设有防弹装甲,在结构上力求迫降时吸收地面的冲击力以减轻对乘员的伤害;着陆橇架也经过强化,可有效减轻迫降时机体受到的损害。

  AH-1Z承袭了“眼镜蛇”家族易于维修、坚固耐用以及全机耐腐蚀设计的特点,还进一步考虑到战场维修的简易性并降低了对备用材料的需求,增加了最新的交互式检测技术和自我检测系统,使得后勤维修的负担大为降低。与AH-1W相比,AH-1Z的单位飞行维修量降低53%,单位飞行维修成本由3635美元下降到1533美元,降幅高达59%,90天的零部件战备储存量从85立方米降至25.5立方米。

  由于AH-1Z沿用AH-1W机体的基本设计,加之许多基本操作与维修和AH-1W无太大差别,所以大幅度降低了海军陆战队装备换装和人员训练的成本和时间,能更快形成有效战斗力。美海军陆战队计划将180架AH-1W升级为AH-1Z,作为未来两栖作战的主力。2003年底,第一批6架AH-1Z已经交付美国海军陆战队做试验,整个换装计划预计在2013年完成。

  与AH-64D相比,AH-1Z除了缺乏“长弓”毫米波雷达、以致其多目标作战能力有所降低外,在航电系统、光电系统、座舱设计、续航力等方面均有过之而无不及,维持成本更是大幅度减少(AH-1Z的飞行成本为1018美元/小时。AH-64D则为3325美元/小时),而且在沿海、恶劣气候与环境下的持续操作能力和可靠性也比精密复杂的AH-64D更高。

  AH-1系列武装直升机的武器系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随技术的进步和战术的完善,完整的机载武器系统逐渐形成,成为美军空中近距支援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战期间,AH-1的机载武器以机枪、机炮、榴弹和火箭弹为主。前苏联装甲集群的威胁出现后,开始逐渐装备各类反坦克导弹;随着入役海军陆战队,遂开始装备可对舰艇进行攻击的导弹。

  AH-1G的型别很多,因作战任务不同,所携带的武器种类也不完全一样,但几乎全是非制导武器。在早期型上,机头装TAT-102A旋转炮塔,内装两挺7.62毫米GAU-ZB/A六管“米尼冈”机枪,备弹8000发。后来的AH-1G上改用M28旋转炮塔,装两挺7.62毫米M134六管“米尼冈”机枪,备弹8000发;或装两个M129型40毫米榴弹发射器,每个备弹300发,射速400发/分;或装一挺M134六管机枪和一个M129榴弹发射器。六管机枪有两种射速可由射手自行选取:一种1600发/分,用于目标搜索和试射;另一种为4000发/分,用于攻击。

  1969年12月交付的六架AH-1G上安装了M35军械系统,右侧短翼下装有一门20毫米M61A1六管机炮,射速为750发/分,两个弹舱位于机身左侧,备弹量1000发,设备全重531干克。短翼下的四个挂点可装四个M159火箭巢,每个巢内有19枚70毫米火箭弹;或装两个M18E1机枪吊舱加四个M157火箭巢(每个巢内有7枚70毫米火箭弹)或两个M118烟幕弹发射器。火箭弹射速12枚/秒,射程3000米。1967年秋,AH-1G还曾试装“陶”式导弹进行了实战试验,并成功地击毁了目标。

  AH-1S的反坦克导弹装载方式与AH-1Q相同,左右短翼的外侧下挂点各挂4枚,采用M65光学瞄准系统,控制发射“陶”式导弹。从第101架AH-1S开始,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新型电动炮塔代替了M28炮塔(只能容纳7.62毫米机枪和40毫米榴弹投射器),可容纳20毫米或30毫米机炮。正式的装备为20毫米M-197三管加特林机炮(M61机炮的轻型化方案),炮管长1.52米,备弹750发,此装备成为后续AH-1系列的标准配置。1981年AH-1S开始试装M-230E1单管链式机炮,备弹500发,射速750发/分,由驾驶员或射手通过头盔瞄准具操纵,射界为水平方位角±110度,俯仰角+20.5-50度。

  AH-1J在机头下方装有带整流罩的电动炮塔,内装一门M197机炮,弹舱位于炮塔正后方的机身内,在射击电门处设有16发连射限制器,至少可打46个点射。机炮水平方向射击范围为±110度,向上18度,向下50度。机身两侧短翼的四个挂点上可挂LAU-68A/A7(7管)火箭巢或LAU6lA/A19(19管)火箭巢(火箭弹口径70毫米),也可挂M-18E1机枪吊舱。机内可携带245千克武器,外挂998千克。后来,AH-1J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发射“陶”式反坦克导弹的能力。

  AH-1T与AH-1S类似,机头下方电动旋转炮塔内有一门M-197机炮、“陶”式反坦克导弹、M65光学瞄准系统和头盔瞄准具,还能挂载激光制导的“海尔法”导弹。

  AH-1W的武器系统较之AH-1J作了重大改进,增加了AGM-114“海尔法”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和AIM-9L“响尾蛇”空空导弹的发射能力,后来进一步增加了AGM-122反辐射导弹的发射能力,能对付敌方防空系统的雷达。值得一提的是,发射AIM-9L的能力是美陆军武装直升机所不具备的,这一则是因为美海军陆战队往往是第一个投入作战的单位,且有很大的可能是在美军并未拥有绝对制空权和没有友军支援的情况下独自作战,所以陆战队要求其所装备的任何航空器,就算是运输机也一定要具有一定的空战自卫能力;二则是美陆军与空军的权限和责任划分非常明确,陆军始终未将空空导弹纳入其直升机挂载的制式装备。此外,AH-1W依旧保留“陶”式导弹的发射能力,陆战队还曾用AH-1W挂载AGM-65“小牛”导弹进行过试射。

  AH-1W是美军第一种能同时使用“陶”和“海尔法”导弹的武装直升机,不过最初AH-1W并未配备激光指示器,在使用“海尔法”导弹时需依靠地面部队或其他军用飞机用激光照射目标,引导导弹攻击。

  AH-1Z除装备一门M-197机炮外,还换装了更长、更厚的全新短翼,翼尖增设了一对挂点,可挂载AIM-9L“响尾蛇”空空导弹。依靠新型发动机以及新旋翼提供的更大推力,AH-1Z可在短翼下的四个挂点全部加挂四联装的“海尔法”导弹、“硫磺石”或“陶”式导弹,共16枚。为此,AH-1Z还特意加固了中部机体。此外,其短翼的每个挂点都设有智能化接口(MIL-STD1760总线),可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选装现有的武器或吊舱,并为未来装备JSW等导弹做好了准备。

  AH-1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近距火力支援,其机载武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能利用“陶”式和“海尔法”导弹及火箭、机炮有效地摧毁敌方直升机、坦克装甲车辆、掩体工事和高炮阵地,还可执行为突击运输直升机武装护航、指示目标、侦察、反直升机作战、对付有威胁的固定翼飞机等任务。自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以来,在几乎所有的战场上——越南、中东、拉美、阿富汗、巴以冲突现场……只要有美国大兵及其铁杆盟友,就有AH-1在低空呼啸掠过时的轰鸣。

  AH-1G在越南战场初次露面就立显威力。当时,AH-1G主要用来为运输直升机护航,也可应地而部队的要求提供火力支援,摧毁敌方坦克装甲车辆、筑垒工事、炮兵阵地和攻击散兵。

  1971年,美国陆军在老挝发起的春季攻势中第一次使用装有机炮和火箭的AH-1G进行反坦克实战试验,结果证明AH-1G完全具备反坦克能力。但由于当时的备弹量不足,特别是穿甲弹不足,影响了AH-1G的反坦克战绩。越战期间的1968年到1971年,AH-1G“眼镜蛇”攻击直升机共出动131491664架次,被击落122架,平均每一飞行10778架次损失1架。在同一时期和同一地区,美空军固定翼飞机出动310216架次,被击落158架,平均每飞行1963架次损失1架。从以上列举的数字显而易见,AH-1G的战场生存力是很强的。

  在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中,伊朗的202架AH-1J在打击伊拉克装甲部队和直升机的战斗中发挥出色,伊朗军方甚至宣称AH-1J击落过3架伊拉克米格-21战斗机。不过,AH-1J也损失惨重,到战争结束时其数量仅剩下一半。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共动用了近百架各型“眼镜蛇”直升机。其中海军陆战队的攻击直升机中队有49架AH-1W参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果。开战之初,陆战队的AH-1W在夜幕的掩护下超低空飞行,躲过伊军雷达侦测,深入伊军纵深300千米,发射导弹摧毁了伊拉克的预警系统,使伊军的防空体系陷于瘫痪,为美军的后续作战行动奠定了基础。在100小时的地面战争中,AH-1W频频出击,执行对地火力支援任务,破坏伊拉克设置的雷场,为地面部队顺利推进开辟了道路。作战时通常由2~4架AH-1组成小分队,进行快速反应作战和近距离火力支援。

  在地面战争的第二天,伊军曾组织兵力对美海军陆战队一个指挥中心发动攻击,两架AH-1及时实施了强有力的火力支援,击退了伊军的进攻。在同一天大规模反击伊装甲部队的作战中,l架AH-1W“超级眼镜蛇”带领4架AH-1G“休伊眼镜蛇”迫使伊军一个坦克营投降。在第三天的快速进攻作战中,两个中队的AH-1W共击毁伊军约100辆坦克、50辆装甲运兵车、20辆汽车及一批火炮,摧毁了数十处观察哨与作战掩体。

  1991年2月27日拂晓,在美军与驻科威特伊军的作战中,伊军3个共和国卫队的装甲师被围。为了突破包围,伊军组织了200多辆坦克向美军发起反击。美海军陆战队的AH-1W与陆军的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紧密配合,对伊军大打出手,成了伊军最先进的T-72坦克的克星。战斗中,AH-1W摧毁伊军坦克97辆、装甲输送车104辆、掩体16个以及高炮阵地2处,而AH-1W无一损失。

  AH-1W还使用“陶”式导弹、20毫米机炮和70毫米火箭,阻止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车队经幼发拉底河上的公路撤回伊拉克,用“陶”式导弹一举击中了车队的引导车辆,使整个车队停滞不前,从而成功地阻塞了公路,确保了“左勾拳行动”的成功。

  在海湾战争中,常常能见到少数甚至成建制的伊拉克士兵向AH-1F和AH-1W直升机投降的场面,这样的一种情况经常发生在精确制导的“陶”式导弹或“海尔法”导弹摧毁伊军坦克、装甲车、掩体或筑垒阵地之后。例如,据美第1步兵师战后报告记载,当由AH-1F和OH-58D直升机组成的侦察小组飞经伊拉克阵地上空时,许多伊拉克士兵向它们举手投降。

  海湾战争证明了AH-1W“超级眼镜蛇”直升机是一种具有强大对地攻击能力的空中平台,而且验证了它在恶劣环境中使用的可靠性。虽然该机的出动强度较大(在整个海湾战争期间,“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共飞行了近2万个小时),但战后的检查表明,海湾地区的沙尘对旋翼桨叶和尾桨叶的磨蚀并不严重。美国部分国会议员曾提出“要保留一些在战争中表现良好的航空武器”的建议,AH-1W与AH-64“阿帕奇”并列其中。

  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AH-1W首次使用了AGM-114M和AGH-114N新型“海尔法”反坦克导弹。AH-1执行空中支援任务时,通常悬挂2~4枚“海尔法”导弹或4枚“陶”式导弹以及采用多种战斗部的航空火箭弹,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电视新闻上,经常能见到携带“海尔法”飞行的AH-1W。

  在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驻防的伊军第引机械化步兵师曾凭借简陋的装备,在巴士拉西部同美英军队进行了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当时,数百名拒绝执行投降命令的官兵开着20余辆T-55等坦克,集结在巴士拉西部的咽喉要道祖巴亚镇,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伊军的抵抗极其顽强,美军及时呼唤在空中待机的AH-1F武装直升机和英军的自行火炮予以支援。经猛烈的空地打击后,美英联军成功地击败了伊军并占领了巴士拉。

  当巴以冲突愈演愈烈时,阿拉法特的办公楼外常有以色列的AH-1S频频出现在空中,进行武力威胁。当以色列地面部队和巴勒斯坦人发生冲突时,AH-1S不仅进行了及时的空中支援,还有计划地对哈马斯、杰哈德及阿克萨烈士旅等巴激进组织的领导人实施所谓的“定点清除”,并屡屡奏效。

  在2002年的阿富汗战争中,美海军陆战队的AH-1W一直担负着攻坚任务,不仅在远距离打击据点中发挥出色,而且在掩护和支援地面部队的突击中也表现突出。

  AH-1G是具有革命性的武器,因为它是第一种完整的、独立的武装直升机,它使陆军的作战空间由二维变成三维,彻底改变了传统陆军的作战方式,各军事强国都据此对《作战纲要》和《陆军》作了相关修改。其实,美国并不是最早提出武装直升机设想的国家,早在1944年,纳粹德国就在Fa-233“龙”式直升机的头部装了一挺7.92毫米机枪,以应对盟军战斗机的攻击。

  AH-1G是为适应越战的需求而研制出来的专用武装直升机,其总体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实战的应用。作为武装直升机的开山之作,它的经典设计慢慢的变成了现代武装直升机的标准和原则:机身采用流线型设计,以提高最大速度;机体设计窄小,机身仅宽0.91米,便于伪装隐蔽并减少被击落的概率;采用射手在前、驾驶员在后的串列式座舱设计,既能高机动飞行又有高效率攻击;乘员座椅和两侧均有装甲保护,提高了飞行中被击中后的生存率;为增加武器携带量,机身两侧设计有挂装武器的短翼;为提高耐坠毁性能,设计了具有吸收坠地能量的着陆装置;机炮位于机头下部;如此等等。实战表明,AH-1G系列的这些设计很实用而有效,被公认为现代武装直升机的设计典范。

  AH-1G的成功促使其他军事强国也纷纷投入到研制同类型武器的大潮中。但是,直升机,尤其是武装直升机的气动、材料、飞控、发动机、旋翼翼型、制造工艺等技术难度非常大,丝毫不亚于研制最先进的战斗机。世界上独立制造先进战斗机的国家不少,但能够独立制造武装直升机的国家却屈指可数。

  对于将机械化战术发挥到极致的前苏联来说,美军在越南有效地使用直升机作战,尤其是装有“陶”式导弹的AH-1G成功地击毁越军装备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强烈刺激了其敏感的神经,并极大地促进了其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各军事学院和高级参谋机构一改二战后长达20年对直升机充当运输工具外的其它用途的漠视,迅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例如苏联战术学校教授雷兹尼琴科将军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直升机已成为苏联诸兵种协同作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从视野、机动性还是从火力方面来看,直升机都比其他反坦克武器更优越。实战演习根据结果得出,直升机和坦克的损失比率为1:12,有时还可以达到1:19,直升机占非常大的优势。”苏联人最终于1972年研制成功了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有趣的是,AH-1脱胎于UH-1,而米-24则是在米-8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而UH-1和米-8都是当时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通用直升机。“铁幕”两侧的设计师们彼此遥不可望却又心灵相通,实在令人惊叹。

  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线,终于使其发展成足以与AH-1系列媲美的武装直升机系列。东西双壁交相辉映,成为冷战时期各具特色的绝代双骄。

  受AH-1的刺激,前苏联研制出了米-24武装直升机。米-24有A、B、C、D、E等多种改型,A、B为前期型号,试验意义浓厚,未能大量生产。C型是专用的教练型,这在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史上绝无仅有。D型最为人熟知,它首次采用串联座舱设计,是前苏联武装直升机的代表作。E型与D性相似,是其改进型号,近十年来频频在各类大型航展上展出。米-24的可靠好,尤其以装甲防护好、抗损性能优良著称,阿富汗战争中,曾有一架被击中200多处的米-24竟安全返回基地。不过与AH-1不同的是,米-24设有装载士兵的乘员舱,这体现了前苏联独特的军事思想,其来源可能就是二战期间苏军士兵攀爬在T-34坦克上进行冲击。

  上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中,伊拉克使用米-24D和伊朗的AH-1J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武装直升机空中格斗。战争中,它们共交战10次,其中米-24D被击落6架,AH-1J被击落10架,米-24D略占上风。据称,前苏联曾专门派出专家对伊拉克缴获的AH-1J进行试飞,结论是:虽然AH-1J没有“雌鹿”火力强大,但只要能够在格斗中把握机会,必会给米-24D致命一击。这对以后苏制武装直升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促成了米-28“浩劫”和卡-50/52的诞生。

  直升机技术储备雄厚的英、法、德、意等国,利用其充足的技术积累和先进的设计制造工艺,或合作研制,或独立开发,推出了以英法共同研制的SA342M“小羚羊”、“山猫3”、前西德BO-105P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武装直升机,意大利阿古斯塔公司研制的A-129“猫鼬”早期型更是杰出代表。阿古斯塔的A-129于1978年开始研制,1983年9月首飞,1986年开始装备意大利陆军。由于需要对付华约庞大的装甲集群,该机以反坦克为主要作战任务,甚至只装备了火箭弹

  和反坦克导弹(最多为8枚)而没有装备机头炮塔。最新一代的PAH-2“虎”、A129 MK2“猫鼬”改进型也已开始装备部队并顺利实现外销(“虎”式后来在澳大利亚陆军武装直升机竞标中获胜)。

  1992年末,南非国防部军备局宣布,其自行研制的武装直升机CAH-2“茶隼”试飞成功。从90年代中期开始,CAH-2频频出现在各类军事装备展上,颇为引人注目。作为非洲的头号经济、军事大国,南非在与安哥拉等四周的国家的冲突中,其国防工业积累了相当的修理、制造和设计技术。基于安全需要和实战要求,南非工程人员巧妙地结合外国的先进的技术,在“超美洲豹”通用直升机的基础上成功研制了CAH-2“茶隼”,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8吨,性能优越,属第二代武装直升机,是南非先进的国防科技结晶。资料显示,CAH-2“茶隼”曾在与安哥拉的武装冲突中试用,在距离超过3000米处成功击毁了对手的T-54/55坦克。“茶隼”还曾参加英国陆军武装直升机的竞标,但因本身发展还不完善等原因落选;后来在马来西亚武装直升机的竞标中胜出,但因马国遭遇金融风暴而无疾而终。

  在东亚,对越战感触极深的中、日、韩三国都很快意识到了武装直升机对传统陆军战术的革命性作用,但是由于三个国家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局势不同,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日本、韩国利用与美国的盟友关系,顺利获得了AH-1S,经过消化、吸收,积累了相当的使用和维修经验,发展了有关技术。但是由于日韩的直升机技术基础还很薄弱,直到上世纪90年代左右,打下了相对扎实的基础后才开始着手研制本国的武装直升机。日本的OH-1型轻型武装观察直升机计划进展顺利,该机几乎具备了武装直升机的所有性能,韩国也有KAH的发展计划,但至今尚是镜中之花。对盟友一向颇有防范的美国很快做出一定的反应,用其一贯做法“利诱加威逼”打压对手,即一旦对手或者潜在对手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很快就会有同种类型的产品出现在该国的军购清单上,以保持美国的优势和利益。在现实的诱惑和巨大政治压力面前,日韩很快就范,被迫采购AH-64D,使得本国的发展计划半途而废,十余年心血付之东流。

  中国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则走了与韩日完全不同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面对潜在敌人庞大的装甲集群,反应速度快、攻击力强大的武装直升机深深地吸引了中国陆军的眼球。在那个中国与西方的所谓“蜜月”期间,经历了数十年坎坷摸索后的中国直升机技术人员开始大量接触西方尤其是英、法、意、德等国的先进的技术。通过近30年的努力,尤其是通过直-8、直-9、直-11的研发,中国直升机工业在航电、飞控、旋翼、传动等各个子系统都有了相当的技术储备,初步具备了独立研制武装直升机的能力。

  根据已经公开的资料和国外媒体的报道,结合各种媒体上流传的新型武装直升机信息以及近年来中国在直升机工业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可以推断应该有一种新型武装直升机正处于试飞或试生产阶段,有望装备陆航。另据美国国防部2007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中提到,中国首架国产武装攻击直升机Z-10正在进行试飞调试,将可发射“红箭”-8E型反坦克导弹,并具有与欧洲“虎”式攻击直升机类似的战斗性能,但逊于“阿帕奇”直升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最新型的武直-9改装备部队后,对专用武装直升机企盼了20年的中国陆航有望得到真正的“低空杀手”。在武装直升机领域的比拼中,中国领先于韩日。

  印度陆军在长时间使用米-24后,在德、法等国的帮助下成功研制了ALH先进通用直升机,雄心勃勃的军方自然将武装直升机列为重要发展目标,并展出了LCH专用武装直升机的模型。在先进的米-28、米-35的诱惑下,印度的武装直升机发展计划能否有结果尚未可知。印度新闻媒体报道,该型武直的设计工作还要花费一年半的时间,按照计划要到2008年才能把原型机造出来。不过人们对其不太抱希望,因为印度人的计划往往会拖延。

  2003年以来,台湾当局在“决战境外”的基础上,大肆叫嚣要实施“先发制人”的“先制攻击”。在“双先战略”的指导下,台湾陆军将“立体化、机械化、强大的打击力、超强的机动力”作为建军目标,把原来的作战师改编成由步、炮、装等部队组合成的“联兵旅”,而将陆航部队改编成“空中骑兵旅”。

  空中骑兵旅是仿效美军“空地一体”作战理论的产物,以原有的陆航兵力为主体,将直升机部队与空降特战部队相结合,遂行情报侦察、火力突击、空降与紧急运输补给等任务。计划编组3个空中骑兵旅。

  空中骑兵旅下辖旅直属单位和7个营(这中间还包括2个空中突击营,l个空中战搜营、l个空中突击营,l个空中运输营、l个空降特战营、l个支援营),共配备各型直升机80余架,是台陆军实施垂直机动打击的“决战主力”。

  AH-1W武装直升机是台陆军航空兵的主力装备,主要配署空中突击营,是其进行抗登陆作战、攻击装甲目标的主要空中火力平台,共装备有63架。其中,1992年美国批准向台湾出售42架AH-1W,1993年底首批交付8架,1994年底又交付了9架,其余25架于1997年交付。1998年3月,台湾又向美采购了21架及相关零配件和支援装备。1999年5月,美国防部宣布售台240枚AH-1W用的“海尔法”导弹。

  据报道,方正积极地推进采购美国贝尔公司的AH-1Z“蝰蛇”武装直升机,台“工业开发署”已正式要求贝尔公司提出一个联合生产计划,允许台湾航宇工业开发公司与其合作生产30架AH-1Z“蝰蛇”。如果该计划成功,还将同时签订合作生产UH-1Y直升机以替换台湾现役UH-1H直升机的后续合同。目前,方正在加快采购共计75架新型武装直升机工作,AH-1Z和AH-64D为此展开了激烈竞争。台湾陆军更热衷于购买波音公司的AH-64D“长弓阿帕奇”,但不知与大陆有着非常大经济利益关系的波音公司能不能最终与其合作。

  AH-1“眼镜蛇”在世界航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大陆军迷喜欢称它“空中坦克”,台港的军迷则更乐意叫它“低空霸王”。

  虽然AH-1G最初只是用来填补AAFSS服役前空档的过渡性产品,但却意外地成为上世纪70、80年代美军武库中最重要的反坦克/装甲武器系统。AH-1“眼镜蛇”投入战场后屡有上佳表现,却未能得到美国陆军的完全认可,在AAH(先进攻击直升机,就是大名鼎鼎的AH-64)推出并成功装备后,AH-1很快从美陆军装备序列中淡出。不过,战火和时间检验了AH-1系列的成功设计,其特性也打动了挑剔的美海军陆战队,最终在海军陆战队“修成正果”。

  AH-1系列的成功得益于其简练的设计和优良的品质,S、W等成功机型相继诞生并大量外销,装备日本、韩国、泰国、巴基斯坦、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朗、埃及、以色列、土耳其和西班牙等国军队,成了一种真正的西方通用的武装直升机。

  毫无疑问,“眼镜蛇”是一个时代的经典,轻便、简单、坚固、快速、强大、实用是它的典型特征。贝尔公司在设计和发展AH-1系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实用而超前的思想,即充分的发挥技术人员的设计理念,利用成熟的硬件和资源,结合先进的技术和软件,逐步改善结构和功能,提升作战能力和战场适应力,最终形成稳定有序持续发展的武器系列:同时尽可能使用已有的生产设备、保障设施,节省了大量设计开发资金、使用和维护保障费用:大批量生产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促进外销的同时也锻炼了设计队伍,尝试了新技术,积累了资金,进而推动下一阶段更新型武器的开发研制工作。一句话,不一定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却将相关的成熟技术结合得最好,这样的形式很值得思考和借鉴。

  40年的飞行、战斗,AH-1系列直升机经受了战场的考验和战火的洗礼,和上镜率极高的AH-64“阿帕奇”、神秘而强大的米-28、特立独行的卡-50/52、精巧标致的PAH-2“虎”、锋芒初露的CAH-2“茶隼”以及雄浑威武的A-129“猫鼬”改进型相比,它显得太普通,但其设计简单、经久耐用、坚固皮实、维护方便、武器使用弹性大的优点为其赢得了作战部队的喜爱和信任。(全文完)

  AH-1Z之所以未装备AH-64D采用的“长弓毫米波雷达,根本原因是美海军陆战队认为,虽然该雷达能让直升机拥有超强的多目标搜索/攻击能力,但并不适于陆战队的作战环境。因为“长弓”雷达属于主动传感器,探测时一旦发射电磁波位更可能被敌方探测到自身位置,这对于“隐蔽性=生存性”的武装直升机而言十分不利。陆战队武装直升机的主要任务是在滩头附近上空提供火力支援,但在狭窄而缺乏纵深的滩头地区,敌我交错,战况混乱,战线不明,“长弓”雷达不具备敌我识别能力,没办法发挥其多目标攻击指示的能力,优势将消失殆尽。此外,精密的“长弓”雷达在高盐分、风沙的临海环境中工作时,其故障率和损耗率也会大幅度上升。综合以上因素,美国海军陆战队没有一味追求最先进的装备,而是舍弃了功能强大但不适合自身特点的“长弓”雷达,选择了AN/AAQ-30“鹰眼”光电目标瞄准系统。

  • 联系人:徐先生
  • 手机:18919565523
  • 电话:028-84446696
  • 邮箱:scduocaiduo@163.com
  • Q Q:445903090
  • 地址:成都市华冠路200号

Copyright © 凯发官网入口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19554号

凯发官网入口:货架厂联系电话